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中医中药 >> 中医理论 >> 中医经络 >> 正文

经络学说的起源与形成

www.yodicraft.com 文章来源:中医五绝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8-11 8:28:29

经络学说的起源与形成

(一)《黄帝内经》的成书,标志着经络学的形成。

    系统地论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属络脏腑及十二经脉发生病变时的证候,并记载了十二经别、别络、浮络、孙络、经筋、皮部及奇经八脉等内容。

(二)形成的客观依据:

    1、经络发于四肢腧穴说

   (1)经络是体表反应点和针刺传导感应现象的归纳。
    a、体表反应点:是指机体某一内脏发生病变,有时在体表一定部位可触摸到压痛点或出现其它特殊变化,如皮下硬结、皮肤颜色发生改变。 这种现象被称为“反应点”。

    b、传导感应现象:当针刺体表某一部位时,机体产生一种酸胀麻重的感觉,并且这种感觉会沿着一定的方向放射,这种现象称为“针刺感传”现象,古代称“得气”和“行气”。现代研究称之为“经络现象”。

    (2)经络是穴位疗效规律性的总结。
      
   “穴位”的发现与针灸治疗有密切关系,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中逐步发现主治范围基本相同的穴位。往往有规律地排列在一条线上,这就由“点”的认识发展到“线”的概念,从局部到整体,是古代经络概念形成的重要起点。

    逐渐地在“线”上又发现许多新的“点”,同时这些 “点”与“线”又与不同内脏的生理病理变化密切相关,成了给“线”命名的基础。

    医疗实践使人们对经络的认识不断深化。通过由 “点”连“线”,“线”上又布新“点”的归纳和总结,形成了 经络学说。

    2、先经络后腧穴说。

    认为先发现经络,后发现穴位。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基出过的帛分《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是最早记载经脉学说的古代文献,是《灵枢经》的祖本,但记述的经脉不如《内经》完整规律,因其没有穴位记载,故认为先经络后腧穴。


文章录入:管理员    责任编辑:5jw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yodicraft.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