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古籍文献 >> 中医古籍 >> 温病条辨 >> 正文

第五章 杂说第 3 页

www.yodicraft.com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3-19 12:31:26

         10温病起手太阴论
      四时温病,多似伤寒,起足太阳,今谓温病起手太阴,何以手太阴亦主外感乎?手太阴之见证,何以大略似足太阳乎?手足有上下之分,阴阳有反正之义,庸可混乎?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藏真高于肺,以行荣卫阴阳」也,伤寒论中分荣分卫,言阳言阴,以外感初起,必由卫而荣,由阳而阴,足太阳如人家大门,由外以统内,主荣卫阴阳,手太阴为华盖,三才之天,由上以统下,亦由外以包内,亦主荣卫阴阳,故大略相同也。大虽同而细终异,异者何?如太阳之窍,主出太阴之窍,兼主出入太阳之窍开於下,太阴之窍开於上之类,学者须方同中求异,异中验同,同异互叁,真诠自见。
      微按昔肾有云:「伤寒传足不传手」,是说也,举世莫明其故,考诸阴阳别论三阳三阴之脉,皆起於足,不起於手,人之伤於寒也,每伤於太阳寒水之地气,故其应於人身也,足先受之,太阳根起於至阴,其穴在足小指次指之端,太阴根起於厉,其穴在足大指次指之端,少阳根起於窍阴,其穴在足小指次指之端,太阴根起於隐白,其穴在足大指之端,少阴根起於涌泉,其穴在足心下  指宛宛中,厥阴根起於大敦,其穴在足大指三毛中,其行於周身也。
三阳脉行於表,三阴脉,行於  ,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伤寒由表入  ,由浅入深,以次相传,必然之势,惟其足先受也。其病侧重在足,自不传於手经,不然,岂有一人之身,截而为二之理,而六气之邪,又有所偏向哉?
      若赵氏医贯中,直将三阳三阴传经之说,一概抹煞,并不分伤寒温病,惟以一逍遥散主治,又不免师心悖经之弊。以上所云,盖指冬月之正伤寒也。
初春去冬未远,寒水之气尚在,至若四时伤寒,虽非寒水之气,而亦不免於浊阴之地气,诚不若温病所受,受於身半以上,多从鼻孔而入,盖身半以上,主天气,肺开窍於鼻,亦天气也。
         11燥气论
      前三焦篇所序之燥气,皆言化热伤津之证,治以辛甘微凉(金必克木,木受克则子为母复仇来胜复矣)未及寒化。盖燥气寒化,乃燥气之正。
素问谓阳明所至,为清劲是也。素问又谓燥极而泽,(土为金母水为金子也)本论多类及於寒湿伏暑门中,如腹痛呕吐之类,经谓燥淫所胜,民病善呕心胁痛不能转侧者也。治以苦温,内经治燥之正法也。
前人有六气之中,惟燥不为病之说,盖以燥统於寒而近於寒,凡见燥病,只以为寒,而不知其为燥也。合六为而观之馀俱主生,独燥主杀,岂不为病者乎?细读素问自知。
      再前三篇原为温病而设,而类及於暑温、湿温,其於伏暑、湿温门中尤必三致意者。盖以秋日暑湿踞於内,新凉燥气加於外,燥湿兼至,最难界限清楚,稍不确当,其败坏不可胜言,经谓粗工治病,湿证未已,燥证复起盖谓此也。
         12外感总数论
      天以六气生万物,其错综变化,无形之妙用,愚者未易窥测,而人之受病,即从此而来,近人止知六气太过,曰六淫之邪,内经亦未穷极其变。
      夫六气伤人,岂界限清楚,毫无兼气也哉?以六乘六,盖三十六病也。
夫天地大道之数,无不始於一而成于三,如一三为三,三三如九,九九八十一,而黄钟始备。六气为病,必再以三十六数,乘三十六得一千二百九十六条,而外感之数始穷,此中犹不兼内伤,若兼内伤,则靡可纪极矣。呜呼!近人凡见外感,主人一柴葛解肌汤,岂不谬哉?
         13治病法论
      治外感如将(兵贵神速机圆法活,去邪务尽,善後务细,盖早乎一日,则人少受一日之害)。
      治内伤如相。(坐镇从容,神机默运,无功可言,无德可见,而人登寿域。)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14吴又可温病禁黄连论
      唐未以来,治温热病者,初用辛温发表,见病不为药衰,则恣用苦寒大队,芩连知柏、愈服愈燥。
      河间且犯此弊,盖苦先入心,其化以燥,燥气化火,反见齿皮黑,舌短黑,唇裂黑之象,火极而似水也。吴又可非之诚是,但有不识苦寒化燥之理,以为黄连守而不走,大黄走而不守,夫黄连不可轻用,大黄与黄连同一苦寒药,迅利于黄连百倍,反可轻用哉?
      余见普济消毒饮,於温病初起,必去「芩连」,畏其入  而犯中下焦也。
於应用芩连方内,必大队甘寒以监之,但令清热化阴,不令化燥,如阳亢不寐,火腑不通等证。於酒客便溏濒数者,则重用之,湿温门则不惟不忌,芩连仍重赖之,盖欲其化燥也。
      语云:「药用当而通神」,医者之於药,何好何恶,惟当之是求。
汪按王太仆曰「大热而甚寒之,不寒是无水也,苦寒者寒之也,甘寒者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也。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文章录入:中医五绝网    责任编辑:5jw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yodicraft.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