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报刊文摘 >> 学术争鸣 >> 正文

中医学术:《内经》对认知活动过程的认识

www.yodicraft.com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4-6 14:46:39

中医学术:《内经》对认知活动过程的认识  翟双庆 北京中医药大学

  《内经》对人体认知活动过程的认识较为深入,其中以《灵枢·本神》最为详细,其云:“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下面结合《内经》原文叙述如下。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任,担当、接受之意。任物,是指心(神)接受外物的刺激或信息,担任认识与分析,并作出反应。此“心”即“神明之心”。由于“心”感知、接受外界的信息,是接受外界信息的总汇,形成各种形象的、感性的认识,因此,是思维活动的起点和基础,兼有意识类活动的主宰和思维活动的起点的双重作用。

  “心有所忆谓之意”:张介宾注:“忆,思忆也。谓一念之生,心有所想而未定者,曰意。”因此,意包括思忆和意念两种含义。意为心经过接受事物的信息,并与以前的记忆、经验一起综合分析,从而产生了某种思想萌芽,但尚未肯定的思维活动。

  “意之所存谓之志”:存,定也,留也。志,按《荀子·解蔽》“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藏也”。“志”当指记忆,记忆意味着藏。由于意有记忆的含义,如果将“意”理解为人的短期记忆,则“志”所表达的是属于人的长期记忆。同时,张介宾《类经·藏象》“意已决而卓有所立者,曰志”。而《灵枢·本神》将“志”表述为“意之所存谓之志”,即是一种决定了的意向,并能存之内心,坚定不移。因此,“志”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表示长期记忆;一是表示志向。现代心理学将“意志”相连,既表达了形象的、感性的意识转化为短期记忆、长期记忆的过程,又表达了思维活动的一种指向性和持续性,即意志决定着初级的认知活动中,哪些可以储存,哪些可以舍弃,是属于认知活动的高级阶段,并为人类所独有。《内经》对“意志”是用“志意”来表达,但其含义是一致的。“志意”对所有的精神活动均可产生影响,正如《灵枢·本脏》所说:“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又说:“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强调其不仅影响、控制人的注意力,而且影响人的本体意识、情绪等精神活动,甚至将“志意”作为高级精神活动的代名词,认为其可以主宰人的形体等活动。如《素问·五脏别论篇》云:“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素问·汤液醪醴论篇》言“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等,均是此意。

[1] [2] [3] 下一页


文章录入:管理员    责任编辑:5jw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yodicraft.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