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报刊文摘 >> 学术争鸣 >> 正文

三焦概念之管见

www.yodicraft.com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5-16 14:53:08

□ 赵桂芝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三焦概念让人费解。三焦最早见于《内经》,由于《内经》对三焦的论述不够明确,加之《难经》的二十五难和三十八难又提出了三焦“有名无形”之说,遂导致后世医家对三焦争论纷纭,莫衷一是。
  大多数人认为三焦之概念包括六腑三焦和部位三焦两个方面,并且多认为三焦有名有形有用。中医基础教材中,也大都引用张景岳的说法,即认为六腑之“三焦有名有形,是贯穿于胸腑腔,包罗人体所有内脏的一个大腑”。六版《中医基础理论》称六腑之三焦是脏腑之间和脏腑内部的间隙相互沟通所形成的通道。而孙广仁教授主编的“十五”国家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则径直明确提出六腑之三焦,有名有形,位于腹中,主要是指腹腔中的肠系膜及大小网膜等组织。古往今来对三焦实质研究者甚众,其他还有胰腺说、脊髓说、受体说、淋巴系统说、消化系统说、微循环说等等。而笔者认为,我们花费大量的精力去研究三焦的实质,不管是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建设,抑或对临床实践的应用都没有太大意义。
  一是因为中医对脏腑的研究历来是重功能轻实质的。中医学中的脏腑概念、理论的形成,虽然有一定的解剖学知识为基础,但更重要的是基于以表知里等思维方法。中医学之所以能生存到今天,正是因其独特的思维和理论。中医理论的发展应遵循其固有的规律,即使在提倡中医科学化、现代化的今天,不管是学习还是研究中医也都不应有所偏离,否则中医将会失去自我,无所适从。
  二是《内经》对三焦的描述混乱不清,让人无从研究。如从位置上说,一会儿说“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下焦者,别迴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灵枢·营卫生会》);一会儿又说“三焦手少阳之脉……下膈,循属三焦”,“心主手厥阴心胞络之脉……下膈,历络三焦”(《灵枢·经脉》)。从功能上看,一会儿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薰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灵枢·决气》),即“上焦如雾”(《灵枢·营卫生会》);“中焦亦并胃中……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难经·三十难》亦谓中焦“主腐熟水谷”,即“中焦如沤”(《灵枢·营卫生会》);“下焦者,别迴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即言“下焦如渎”排泄二便。一会儿又说“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灵枢·本枢》)。正由于此,导致后学对三焦的认识莫衷一是。有人认为前者是指部位之三焦或广义之三焦及其功能,后者指六腑之三焦或狭义之三焦及其功能。再从脏腑络属关系来看,一会儿说“三焦者……属膀胱,是孤之腑”,即不与其它脏相合;一会儿又谓“肾合三焦膀胱”(《灵枢经·本脏》);在经络学说中则又明言三焦与手厥阴心包相络属,二者互为表里。总之,《内经》对三焦的位置、功能和络属关系方面的描述混乱。
  三是从临床角度看,六腑三焦的存在似无多大意义。因为对于水液代谢失常、运化水谷失常、以及气机不畅等(虽然人们对三焦有形或无形以及三焦的实质见仁见智,但对其有通行诸气、运行水液和运化水谷功能的认识还是比较统一的)所谓三焦功能失常所致的水肿、痰饮、腹泻等各种病变,我们完全可以从调理肺、脾、肾、膀胱等脏腑来治疗,而且在中医基础教材的脏腑辨证一章也没有提到三焦病的辨证。至于温病学中的三焦辨证之三焦,其与六腑之三焦不同,应另当别论。
  四是从药物上来看,归于三焦经的药物好像也仅有香附、枳实、栀子三味而已。若三焦发生病变,该如何选择用药?
  五是所谓的三焦,很可能是古人受传统文化思想之“天六地五”阴奇阳偶数术观念的影响而虚设的一个腑。“天六地五”,是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的一对神秘数字。《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公元前541年,晋侯求医于秦,秦派医和去给晋侯诊病,医和分析其病因时指出:“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国语·周语下》则概括为:“天六地五,数之常也。”五脏六腑概念的产生,可能就是受这种“天六地五”数字观念的影响。如《难经集注》曰:“其言五脏六腑者,谓五脏应地之五行,其六腑应天之六气,其天之六气,谓三焦为相火,属手少阳,故言腑独有六也。”《白虎通·五行》也说:“人有五藏六府何法?法五行六合也”。由此看来,古人设“三焦”这第六个腑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和五脏匹配以成“天六地五”之数,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鉴于上述种种,笔者认为,没必要对三焦进行过多过深的论述和研究。对于三焦的概念,我们可定义为:是对人体胸腹腔中(六腑之三焦好像只在腹腔,而部位之三焦则还包含胸腔)有通行诸气、运行水液、及运化水谷作用的所有脏腑组织器官的概括。对于《内经》所论之三焦名词到底是仅指六腑三焦还是又有部位三焦之意,也不必再深究。总之,“三焦”一词经过千百年的演化,现在已是指六腑三焦和部位三焦两个方面了。而温病学中的三焦辨证之三焦,无疑是受部位三焦概念的影响延伸而来的。


文章录入:管理员    责任编辑:5jw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yodicraft.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