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报刊文摘 >> 学术争鸣 >> 正文

直击“中医伪科学论”

www.yodicraft.com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4-20 9:20:01

□ 王振瑞 李经纬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

  在“中医超科学论”者对面的另一极地上,聚集着一群“中医伪科学论”者。他们的声音,在中国大地上萦绕百年,少有歇止,最近又一次奏出了强劲的旋律。
  成为这支强劲旋律声源的“伪科学论”者,是自称已经从事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研究25年的大学教授张功耀先生。在这篇“历史文献”中,张功耀先生得出了中华医学起源晚、巫医分立时间难以确定、《伤寒论》之后没有进步和求实的探索、内容不如希腊医学丰富等结论,进而指出:希腊医学的历次革命,“居然没有触动中国传统医学的任何方面。因此,从文化进步的角度看,我们有理由告别中医中药。”
  这一涉及中外医学历史的论述,显然不是对医学史认真研究的结论。因为中医学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在晋唐以后都有十分显著的发展和进步。尽管中医学不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医学文明,但经过中国先贤的临床积累和理论创造,到约当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明代,不可能如其所言:“希腊医学比中华医学的内容更丰富”。更重要的是,依据什么历史规律,可以要求中国传统医学必须随着希腊医学经历的革命而发生改变呢?中医学在外来医学的冲击面前表现出的稳定性,标志着本身的成熟性和一定的优越性,按照常人的思维规律,绝不应该成为被人“告别”的理由。
  “衡量一种理论是否属于科学,最简单的判定方式就是看它是否建立了明晰而可靠的原理关系或因果关系。中医之所以不属于科学医学,就在于它的经验判断和理论陈述都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张先生要表达的是:中医的经验判断,没有反映客观的因果关系;中医的理论陈述,没有概括出“明晰可靠的原理”,所以中医不是科学医学。
  其实,中医学的经验判断所反映的病因与疾病、治疗与疗效、养生健康之间许多真实的因果关系,是任何人都不能否定的,如伤寒发热、麻黄平喘等等;中医学的理论陈述所概括的许多自然原理,是任何人都不可违背的,如“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等等。当然,绝不能认为,也不能苛求中医学所有的经验判断都反映了真实的因果关系;绝不能认为,也不能苛求中医学的所有理论陈述都明晰可靠地概括了自然原理。科学史不是真理的一览表!所有“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以及总括和贯穿于三大领域的哲学和数学,都是真理和谬误交织而成的知识网络。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逐步扩展真理、纠正谬误,正是科学不断进步的标志。如果把张先生所说的“明晰可靠”绝对化,并以之作为是否属于科学的“最简单的判断方式”,那么,包括科学哲学家们用哲学理论研究的实证自然科学在内,世界上没有任何知识体系可以称作科学。
  张功耀先生认为,中医中药缺乏经验基础和逻辑基础。三阴三阳在经验世界是不存在的;药物的四气五味,“不能在经验世界中得到任何解析”。
  三阴三阳说,是引入医学领域的哲学,是阴阳学说在阴阳定量方面的一种发展,这类高度抽象的概念,表面上看只存在于理性思维领域,远离经验世界,可是实际上具有经验的还原性。四气五味的概念最初都是可以直接感觉的经验,后来作为药物性质和作用的分类范畴,获得了一定的抽象性,如药味的“苦”,就不再局限于“尝之口苦”的经验特性了。
  医疗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活动,面对托付健康生命于自己的患者,尽量做些医理解释应当是医生的责任和义务。张先生难以容忍的是:“中医生所接触的疾病不管是已经认识的还是尚未认识的,中医生都要煞有介事地‘辨证’和‘施治’。不仅如此,中医生还往往要为自己的施治行为做些莫名其妙的医理解释。”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重要特点之一,中医师就自己的思维过程,对患者作些通俗易懂的解释,难道不正是应该或必需的吗?“装腔作势”或“莫名其妙”,那只是业外人士容易产生的一种感觉,如果面对着外行,研究科学哲学的教授讲一通“相对论革命”,或者知名的院士讲一通粒子物理理论,不知有多少人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呢。
  在这篇“历史文献”的末尾,张先生拾鲁迅“成对蟋蟀”之类的牙慧,毋庸讳言,这种说法决不是无中生有,就连前面所举事例,张先生在自己家中或许就有亲见的机会。但是,个别不能代表一般,事实未必就是现实,不要说研究哲学的教授,就连一般的学者,都应明白这个浅显的道理。



文章录入:管理员    责任编辑:5jw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yodicraft.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