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报刊文摘 >> 中医教育 >> 正文

用通识教育培养中医人才

www.yodicraft.com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7-27 13:16:10

殷平善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从某种意义上讲,医学是科学与艺术,理论与实践的独特结合。一个优秀的医生一定是一个对生命充满同情,富有博爱精神的人道主义者。如果只见疾病不见人,是干不好医生这一职业的。在专业知识才能之外,还应加上谦虚、仁慈和幽默,医师要能了解和懂得痛苦、欢笑、死亡、宗教、正义和科学的有限性,这些远比知道最新的药品重要得多。而这些知识的获得,离不开通识教育。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讲:“难道搞科学的人只需要数据和公式吗?搞科学的人同样需要灵感,而我的灵感,许多就是从艺术中悟出来的。”艺术上的修养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因为创新的思维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

  科学与人文精神的融汇,是现代认知活动的主旋律,两者的融合,会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特的创见,可以构成我们人生体验中的巨大张力。所谓“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是科学家也应有的想象力和胸怀,科学创造需要这样的境界。

  1943年以来医学生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知识结构,多是集医、文、哲、理、化于一身的博才者,在其成功之前,不少人获文、哲、医多学科学位。如青霉素的发明者之一弗洛里曾获牛津大学文学硕士、理学学士学位和剑桥哲学博士学位。

  中国古代的医家张仲景、皇甫谧、葛洪、孙思邈、朱丹溪、李时珍、缪希雍、薛雪、徐大椿以及现代中医大师岳美中、任应秋、裘沛然等都是十分博学的人。他们卓越的医学成就与其深厚的人文修养密不可分。

  在中医人才培养中强调通识教育,打破人文与科技的畛域,让人文、社会、自然三大知识领域有效沟通和整合,激发创造性思维,是通识教育的精义和价值所在。


文章录入:管理员    责任编辑:5jw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yodicraft.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