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报刊文摘 >> 中医教育 >> 正文

在实践中研习中医经典

www.yodicraft.com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1-13 15:35:24

□ 刘世峰  重庆市荣昌县人民医院

  中医薪火离不开历史传承,如果说,学中医不熟悉《内经》中的“天人合一”,“四时五行”就不懂中医,就会视“五行”学说为无稽之谈。不熟悉《内经》,就会学无渊源,就不会知道《内经》中早就有关于疫气“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症状相似”的论述。就会不懂装懂,闹出疫气概念为吴又可首创的笑话。药王孙思邈也认为医学是很难精通的技艺,他在《大医精诚》中说:“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他强调学习中医“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反对浅尝辄止,指出:“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笔者认为,我们既然选择了以中医治病为职业,就要耐得住寂寞,就必须两手抓:一手抓中医理论、经典的学习,手不释卷;一手抓临床,勤于实践,精勤不倦。要想有所作为,始终不能放弃对中医理论、经典的温习,发展中医,始终离不开薪火相传。明代张景岳在广泛研读文、史、哲、天文、历法以及兵法《六韬》、《玉钤》等书基础上,用了近30年时间,编撰成了《类经》一书,他有感于当时的医师急功近利、不重视学习中医经典状况,所以在《类经》序中说:“奈何今之业医者,亦置《灵》、《素》于罔闻,昧性命之玄要,盛盛虚虚,而遗人夭殃,致邪失正,而绝人长命。”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刻意精研《内经》,历时十二年著成《素问释文》二十四卷,为中医学的传承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根据自己研习中医,注释《内经》的体会,认为学习中医经典是中医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所以他在《内经·素问注》序中说:“且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强调了学习中医经典于中医治学的重要性。又如清代医家赵学敏,在总结自己一生治学经验时曾说:“予幼嗜岐黄家言,读书自《灵》、《素》而下,旁及《道藏》、《石室》,考穴自《铜人内景图》而下,更及《太素》、《奇经》。伤寒则仲景之外,遍及《金鞞》、《木索》,本草则《纲目》而外,远及《海录》、《丹房》。有得,辄钞撮忘倦,不自知结习至此,老而靡倦。”(《串雅》序)最终成为继李时珍之后清代杰出的中医药学家。
  学习中医经典,传承中医理论,始终不能脱离临床,要在临床实践中感悟。近日我诊治一杨姓病人,患顽固性失眠2年余,遍服我县名中医药方无效,经放射科技师介绍,来我处就诊。患者失眠,每晚仅能入睡10多分钟,除顽固性失眠外,主要伴有口干,渴不欲饮水,深为口燥、渴所苦,难以入睡。经询问,病人述说,前医均按“阴虚失眠”证,用养阴安神方药治疗。我据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失眠经验,根据中医理论,瘀血有口干、渴不欲饮水特征,认定该患者为“瘀血”所致,口干燥、渴不欲饮水,伴失眠,用血府逐瘀汤加百合治疗。2剂病减,6剂而愈。这个病有两个难点:一是病人口干、渴不欲饮水,阴虚也可以出现,但是该患者无舌红、少苔征象。瘀血也有口干、渴不欲饮水症状,但该患者无色紫暗、有瘀斑征象。他的舌淡红,苔薄白。所以前医诊治无效,难倒众多医生。假如没有较深厚中医功底,不熟读王叔和,不熟悉《医林改错》等古医籍,不勤于实践则临床疗效必受影响。
  反复研习中医经典并不是“在经典中打转转”,是因为我们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需要在学习中医理论中,在临床实践中去检验,去感悟。学习中医经典不应是泥古不化,而是为了指导临床实践,开拓创新,发展中医。有深厚的中医功底,丰富的临床经验,才有可能发展和创新。我们必须在理论上澄清对学习中医经典的错误认识,端正学习态度,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关系,才能有所作为。


文章录入:管理员    责任编辑:中医五绝网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yodicraft.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