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繁體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五绝网 >> 报刊文摘 >> 中医教育 >> 正文

培养中医基础理论创新型高端人才

www.yodicraft.com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9-25 12:53:51

□ 李德新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于2007年3月21日由科技部等16个部门发布了,对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保障我国人民健康和造福整个人类,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中医药创新发展是一项功在民族、利在国家、造福人类、继往开来的伟大事业。中医药是我国最具有原始创新潜力和可能的科学领域,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步伐,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任务。“继承、创新、现代化、国际化”是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四项基本任务。为实现这一任务,需要加速培养创新型人才队伍。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应在学科建设和人才成才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加速培养传承型和创新型人才,尤以培养具有新型知识结构的研究人才为已任,造就具有深厚中医药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把握中医药规律,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具有战略思维和组织才干的学科带头人。而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学科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人才的培养则是重要途径。
  学科交叉反映了21世纪科学的整体化发展趋势。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生命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已经并将继续向中医药学渗透,形成了交叉、融合之势。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既要认真继承中医药学的特点和优势,又要勇于创新,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加强中医基础理论博士研究生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具有自觉创新意识、缜密的创新思想、坚强的创新精神和非凡的创新能力的中医药基础理论博士研究生,已成为21世纪中医基础理论发展的当务之急。
  中医基础理论博士生的知识结构应体现出基础性、宽广性、深入性、新颖性
  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成果或结晶称之为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主要资源,人的创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知识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变化的。知识和能力密不可分,获取知识是获得能力的基础,但知识不等于能力,只有获取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和实际工作需要的知识,而不是陈旧的、僵死的知识,才能提高能力。反过来,能力的提高又有利于知识的获取。面对21世纪,课程学习是培养博士研究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博士生培养工作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我们对中医基础理论博士生的课程设置,坚持从一级学科着眼,以二级学科目标为准的原则,为博士生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开阔思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医药学不仅具有医学性质和自然科学属性,而且又有文化和哲学及人文社会科学属性,体现了人文与科学的统一,体现了东方文化的底蕴和思维,是以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科学观和方法论的医学科学。
  当代中医基础理论博士生面对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与挑战。因此,在他们的知识结构中,东西方文化,特别是哲学、逻辑学内容应该占有重要位置。为此,我们为中医基础理论博士生开设了“中国古代哲学与古希腊哲学”、“易学与中医学”、“中国思维形态与西方思维形态”和“科学哲学”等课程与讲座,从比较文化学角度,引导他们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的高度,去认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中医学与西医学的关系,中医学的继承与发扬的关系,探索实现中医现代化的思路与方法。
  我国学位条例规定,博士学位获得者应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与硕士学位获得者的差别应落实在“宽广”和“深入”上面。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医基础理论博士研究生的博与专问题,是拓宽其知识面,提高创新性研究能力,培养高水平博士生的根本。因此,我们按着以博统专、由专显博、博与专统一的原则设置博士生的专业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各门学科的基础,而中医基础理论的学术发展,不仅仅体现在《内经》、《难经》和历代理论性著作之中,更重要的是通过各门学科特别是临床学科而体现出来的。因此,我们开设了中医学术流派研究等学术讲座,指导博士生系统阅读历代有代表性的医著,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在中医学学术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
  根据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博士生的培养目标,以博士生必须掌握的学科知识范围为标准,组织本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课程,在设计上体现出:宽、深、专、新。
  宽:理论是概念、原理的体系,科学理论体系是由一组有机联系的科学事实和科学规律等组成的一个有层次的整体。中医基础理论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又称基本规律),以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按中华民族特有的逻辑思维形成而构建起来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原理或规律与中国古代哲学、科学、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我们引导研究生按着中医基础理论的学术发展过程,从中国古代哲学、逻辑学的高度,从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与中医学的科学概念的关系入手,去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原理体系,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清各种原理或规律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把握中医基础理论的科学体系。
  深、专:拓宽博士生的知识面,在“宽广”的基础上,对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概念、原理、学说逐一进行深入探讨,按学术发展规律,阐明其科学内涵、实践意义。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知识能力结构,对其中某一领域、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新:科学理论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修订、补充和完善。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也不例外,其历史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体现出继承与发展的统一,反映出时代的科学文化水平。因此,应引导博士生了解中医基础理论在学术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创新点,使之能及时跟踪中医科学发展的新趋势。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渗透和学科交叉,又要使他们充分重视新概念、新思维、新方法和新动态,使之尽早、尽快接触国内外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前沿课题和最新学术成果。
  现代科学研究要求科学工作者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强调跨学科的科学研究以及不同学科研究人员的共同合作,在研究中能互相渗透,取长补短,开拓研究思路。中医基础理论博士研究生必须熟悉与中医学相关的现代科学,特别是生命科学知识,具有新型知识结构,以便他们及时掌握、跟踪最前沿的科技动态和最新的科技成果,为在相关学科或交叉学科领域开展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中医基础理论博士研究生应当通古博今,中西兼备,广泛通晓本学科知识,熟悉相关领域,深入掌握本学科某一专门化方向的知识,从而具有广博的学识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把培养中医基础理论博士生的创新能力放在首位
  能力通常指能胜任某项任务的条件、才能,即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是经过长期教育和培养,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能力的分类多种多样。中医基础理论博士研究生的能力培养,应把创新能力放在首要地位。创新能力是由创新知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组成的。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目前衡量人才的标准已由知识的积累改变为知识的检索和创造。中医基础理论博士研究生应具有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有效的方法获取新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知识的能力。只会背诵前人现成结论的人在新世纪将是没有出路的。因此,我们在培养中改变以“老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的模式,使博士生成为教学的主体,由不教不会,变为无师自通。引导他们追踪学科的学术前沿,养成经常阅读权威杂志的习惯,不断地提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培养博士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是提高其创新能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是产生创造性成果的一类思维方法。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统一,是逻辑与非逻辑的统一。我们不仅在“中医科研方法学”课中讲授创造性思维方法的基本知识,而且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融入到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形象思维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古代中国对形象思维的运用可谓无与伦比,使中国人的思维保持着相当大的活力。因此熟练地运用形象思维便成为中医科学思维训练的极其重要的内容之一。中医基础理论博士生在把握形象思维方法上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形象思维既有自由性和富于创造性的优点,又有不确定性、或然性的不足。因此,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还必须教会他们正确地运用传统逻辑(形式逻辑)和现代逻辑(辩证逻辑),使之养成科学的良好的思维习惯。
  科学精神体现着人类对客观性、真理性、合理性的追求和创造。创新精神既是科学精神的一种表现,也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一种意志品质。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创新精神,表现为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平,诚实、认真、实事求是,善于团结同志,共同工作;具有不屈不挠、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顽强意志;具有热爱科学,强烈的事业心和自信心;具有打破思维定式,敢于标新立异的科学的怀疑精神。中医基础理论博士研究生只有具备这种创新精神,才能不断地获得创造性的成果。
  在培养中医基础理论博士生的创新能力过程中,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与创新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传统和创新是相辅相成的。科学研究只有深深扎根于科学传统之中,才能获得创新的源泉与灵感,而突破性的创新则往往需要有与旧传统决裂的勇气。中医基础理论博士研究生只有学会善于处理传统与创新、继承与发扬的关系,才能对中医学的现代化有所作为。只有全面彻底地继承中医学的优秀传统,善于突破旧传统,积极学习,善于吸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最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做到贯通古今,融会中西,致力创新,才能肩负起“继承、创新、现代化、国际化”的历史重任,成为适应21世纪需要的中医学创新型人才。


文章录入:管理员    责任编辑:5jw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www.yodicraft.com 版权所有:中医五绝网 联系电话:0312—3901862 邮编:072761 支持单位:涿州市五绝指针疗法研究所

    电子信箱:webmaster@wujue.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信息产业 冀ICP备1102333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某些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共享资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通知本站删除!